header ads

創業,您不該做的事 連鎖品牌經營管理輔導 陳其華顧問

「老師,與其畢業找不到工作,不如現在大三時早點創業。反正現在學歷在社會上,也沒什麼用處,研究所畢業的人到處都是啊。早點創業可以累積經驗,就算失敗了還有重來的機會。」

「我們的創新產品擁有多項技術專利,商標也註冊登記了。我對我們的產品很有信心,這絕對是個劃時代的革命。上次在一個研討會發表時,有兩位教授還特別來跟我討論技術細節。」

「下下週五晚上的創業聚會,你們會不會去?那個創業名人張XX會來耶。他的公司辛苦三四年了,聽說資金都快燒光了。突然被一家大廠投資,現在可是不缺錢了耶。而且,他最近都變成媒體名人,還自己募了一大筆資金當創投天使。」

「那家前兩年還得到政府的創業亮點獎項耶,很多媒體爭相報導過他們公司。但是,最近聽說因為資金周轉不靈,網路門市都收了。那個名創辦人好像把台灣公司賣掉,跟朋友去東南亞找新機會發展。」

創業要大成功,往往需要大機運。而大機遇也要你有堅強實力,才能取得。但創業要失敗,卻有很多軌跡脈絡可循。創業的潛規則不少,但多數都不是教科書上寫的那麼直線單純。不過,這些觀念代表的只是作者經驗中的多數個案,請勿自行對號入座。

星巴克想企劃案

燈光美、氣氛佳。在香醇咖啡與優美音樂中,才會文思敏捷且創意泉湧?真正的企劃案,你該到現場去寫。在第一線目標對象端,觀察瞭解客戶想什麼?要什麼? 對同類或替代產產品的購買習慣是什麼?如何才會注意這類的產品?

為什麼有些產品不是最好,業績卻很好?真實的市場,不是你在寬敞舒適的星巴克就可以想出來的。企劃書內的資源整合,不是憑空想像,要整合誰,誰就給你整合的。整合是需要靠資源交換與適當人脈,去協商談判出來的。整合完的目標效益要能推動出來,而不是只有空泛的人頭數量。

一開始就要做品牌

很多創業者在創業初期,就大聲宣告要做自有品牌。這樣的品牌,若沒有業績與利潤支撐,頂多就算是個名牌,沒資格談品牌兩個字。真正的品牌,不但有價格優勢,毛利與銷售量一定不差。而且往往是客戶來找你,不是你去拜託客戶。

創業要做自有品牌,尤其是面對消費者端的,還要考慮到生產批量與銷售量。做OEM或ODM代工,至少有客人會買斷吃量。自己鋪通路寄賣或在網路賣,銷售量可是要慢慢磨,這時候銷售業績與資金壓力就來了。做品牌前,先想好業績在哪。

只會努力做產品

好產品,不代表好創業。要了解消費者真正想要的,做市場要買的產品,或是消費者沒預期到,卻能打進他心底渴望的產品。否則技術再好,客戶不買帳或是通路跑不動,一切就都白搭。好產品,往往敵不過客戶的舊習慣。

好產品,也要能建立好的競爭門檻。如技術資料庫、客戶習性、通路與供應商關係等等。而技術專利與商標註冊,都只是很基本的配備。對的客戶與對的通路,往往也才能給好產品帶來更好的未來。把好產品賣好,絕對跟把產品做好,一樣的重要。

頻繁參加創業聚會

坊間媒體雜誌、商務中心、育成中心、創業社團、管顧公司與創業公協會等等,在創業這股潮流中,大賺創業財。不少年輕創業者,更到處參加創業聚會。在社團中抱團取暖,罵政府、罵環境或罵大企業,卻不反省該如何更努力精進。

總是在網路追隨著創業明星領袖,想取得快速成功的秘訣。卻不願意落實執行,改變自己。花在聚會與空談的時間,比花在產品與內部團隊的時間還多。若只是為了創業而創業,那還不如不要創業。

亂找政府借錢

創業要跟政府貸款借錢,其實並不難。只要個人信用不要太差,用功寫本符合格式的計畫書,配合上些創業課程,跑個申請行政程序而已。但要把這些錢賺進來還錢,那可就沒那麼容易了。

當市場買帳,業務能夠發展到需要庫存或營業週轉金時,錢就是生意點火的重要材料。借小錢是為了賺大錢,若連小錢都沒本事賺,你借那麼多錢幹嘛?此外,也別把政府當你創業的養父母,若習慣補助款,長久無法斷奶,反而會弱化企業的經營實力。

創業經驗中,努力未必會成功,因為成功的環境條件變數很多。但不努力就不一定不會成功,因為努力是成功必要的關鍵要素。而把所有前輩或大師說的,該做的事都做了,您未必會成功。而做了他們告誡不該做的事,也未必一定會失敗,但多數會有大挫折。

創業做生意的過程中,很多事情其實很難有標準答案。外部環境的變數太多,且多數難以預測與控制。創業者的唯一方式,就是「應變」。但在這些前人的慘痛教訓中,仍然可以歸納出一些原理與原則來提供參考。

畢業就一定要創業

創業不是為了躲避失業,也別怕找不到好工作丟臉,就想先混一個創業CEO的大抬頭來哄騙自己。有好創意,好產品,當然可以考慮創業。但與其花錢買經驗,更可考慮上班拿薪水去賺經驗。甚至有機會在大企業內部創業,也是美事一樁。

很多行業的創業,或許等你擁有豐富成熟的職場經驗、行業知識與技術時,可能會更好。創業,不需要趕進度,也永遠不嫌晚。休學創業成功的偉大英雄,其實是鳳毛麟角、吉光片羽。要賭你八字好?也行。

崇拜創業領袖

這幾年的創業風潮中,媒體捧紅了不少創業領袖。創業成功者的經驗與心態可以借鏡,但成功的背景與環境條件,卻很難複製。不少創新創意的產品,紅得快,流行也退得快。除了嚐鮮一族的期初購買外,往往後繼乏力,過幾年後就殞落消失在你我的目光中。

募資成功,是創業者沈重責任的開始,但往往卻被彰顯為創業成功的標竿。不但沒有順勢善用資金,紮穩根基,創造佳績。反而,不斷的上媒體曝光,誇言指導創業政策走向。更甚者,發現賺創業者的錢,比創業的錢好賺。進而把創業,變成一個獲利的產業。

跟著流行創業項目

媒體流行的創業項目,往往也是紅海競爭或是一窩蜂的項目。很多人都知道羊群理論,但在創業時卻又不自覺的跟著風潮流行走。好像沒有跟上這股潮流,創業就落伍,不會成功了。媒體總有理由不斷的分析出新趨勢的創業主流,這個主流不紅時,就再換下一個創業主流。反正,總有人相信媒體權威,也總有人不斷的健忘。

創業者必須認清, 若是周邊配套環境條件還未具足,太早進入一個產業,不是為人作嫁,就是搶當先烈。部分產業若是太多人搶進,往往也容易毀掉一個有機會發展的產業。畢竟台灣的市場,真的是太小了。 別為了創業而創業!

跟名師學創業

創業發展蓬勃,已經都是一個「產業」。市場上除了有業者提供創業者便利的創業資源與環境。更提供各類創業服務,包括創業空間、論壇、培訓、輔導與交流等等服務。也培養出一群創業名嘴與講師,更塑造出為數不少的成功創業名家。

成功,很難複製。但在成功的創業家身上,你該學到的是他們的創業態度、企圖心與意志力。成功創業家身上最難複製,卻也最重要的關鍵是環境、機運與個性。與其不理性的去追捧創業名師或是名家,你更該多花心思在客戶、產品與你自己的心。

一個人創業

創業的基本條件,至少需要本人、本事與本錢。但一個人再怎麼厲害,專長強項、時間與心力都有限,無法只是創業者的個人秀。你需要有個互補的團隊,來打創業團體戰。創業團隊中,至少需要要有人擁有技術、業務與財務背景。

在創業期初的招募團隊,需要靠創業CEO的願景、夢想行銷與個人魅力。多數創業者,專注在產品與服務創新,卻未考慮到市場的接受度。若團隊成員尚未到齊前,創業CEO就該把市場拓展與財務管理責任,認命的扛上。


創業是條不易且艱辛的路,一旦走上了創業之途,就像過河卒子,只能一路向前。創業的唯一有效理論,其實也只有一條:「摸著石頭過河」。






預約線上諮詢

張貼留言

0 留言